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天气预报:

当前位置首页 > 太极文化 > 太极拳----力由脊发
字体大小: [返回]

太极拳----力由脊发

时间:2016/1/27 18:53:04  来源:陈发科太极拳研究会  作者:刘宝欢  关注度:4340

    太极拳“力由脊发”,不发力无以为拳。现在人们虽然可以把太极拳当成健身养生术去练,但太极拳不仅仅是单纯的健身养生术.而是健武一体之术。有些所谓拳家.一味讲究松空轻柔而不用力.其法娱乐无妨.用之则馁。乃是不明太极阴阳互易和阴阳相济之理,误人害己.谬之大矣!太极拳柔显其外,刚蕴其内刚柔相济,并非一味地松柔不用力.只是要求自然用力而不用蛮拙之力。太极拳其用力乃是自然顺遂.撑合自然,均衡不偏,外撑内抱.上拔下沉,自然而为,欲动不动,不动而动,触之即应,因动而动,随动而变而不妄动。有些人片面地认为太极拳是被动拳,而不知其拳慢练快用.背练顺用,形慢意快,意动形随,不快而快,不力而力,不速而疾,慢中见快.被动中更加主动。太极拳讲究技巧,但技巧是以功夫为基础的.不讲功夫而单纯地追求技巧.就失去了太极拳的灵魂。太极拳的灵魂仍然是练力、用力和发力。只是用力和发力的方法有别于他拳。拳论中所述的“极柔极刚极坚强,无坚不摧”是太极拳的本真,松柔只是太极拳入门的方法、训练功夫的手段及外在的表象和应敌的前奏(也可称之为化解敌力的方法和手段)。若没有力量,太极拳是绝不可能做到“无坚不摧”的。借力打力,是任何拳种都要追求的,不惟太极独专。借力亦是有条件的,不能凭空想象,实际运作要看双方的技术层次水平和反应能力,若要借人之力,更要技高一筹。力量是拳的基础,天下没有不发力的拳,练太极拳的关键是要会用力.用好力,力不虚发,发则必中,中则必果,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关于太极拳发力,笔者在2)03年《少林与太极》第12期《太极拳之发力训练》和《武当》20(412期亦有专述,有兴趣者可参研)。拳者,力也,力之平衡.力之协调,力之运用,去拙力,增活力,所以劲也,任何技巧都是建立在力量、速度、反应基础之上的运化.太极拳亦莫能外。没有力()、不用力()、不会用力(发力或发劲).终生不入太极拳真功之道。

 

    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论述.实际上非无力不要力,只不过是对招熟、劲活的一种体悟,不过就是行拳交手中不较劲、不努气、不用拙力而已,也仅此而已。太极拳若不经过力的训练.就不知道力的劲道,想达到“不用力而有力”的效果是绝不可能的。力虽有先天力和后天力之分,但拳中之力仍是后天训练的结果,拳中所说之力.不经过结合实际的有效的训练.只是凭空想象,不会有力的增加和感悟.所用的力也仍然只不过是自己的先天本力而已。对初学者来说.“用意不用力” 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对其只能要求不用僵拙之力罢了。拳者只有经过反复的训练,练出了拳中之力.有了拳中之力,会用了拳中之力后,你才能会不去主动想力,也只有当你对自身的力和对敌方力都能运化自如了,你的力这时才会随你的意识或意念走,才会顺力而为.不力而力,随意而发!也只有这时你才能真正达到所谓的“用意不用力”,才能做到所谓“意到气到力自到”的太极真功之境。

 

    传统太极拳讲究劲.也不否认力,其本身就是学习和研究用力的学问。拳论中不仅有“蓄劲如张弓.发劲似放箭”的要求,更有“力由脊发,步随身换”的说法。在传统的武派太极拳中就有“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及“两股有力、唯手先着力.随即松开”的各种论述。前人对劲、力虽有分说,其意稍有微别.但实际上劲力不二,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虽然有人说“劲活力拙,力僵劲巧”.但仍然是主观的评判,而未必尽合实际。力可拙,劲未必不笨,如人们平时所说的某某“笨劲大”就是指拙力.又如,在拳中所说的“整劲与整体力和内劲与内力”的内涵就是完全相同的概念;再如,拳中所划分的“柔劲与刚劲,明劲与暗劲,化劲与打劲”,也只是用力大小隐显与快慢轻重的区别,也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若说得再透彻一点,“劲乃是用力多元化的运化”,即“组合用力”的活化而 已,也不过就是说:“劲是对力量的 运用”。

 

    拳者,亦打亦化,化是打的手段,打是目的,太极拳亦然。拳者制人而不制于人,要制人不能不打.要打就不能不发力,发力是打的基础.是太极拳用劲的灵魂,化是太极拳应敌的手段或方法,故在太极圈中有“能化则能打”之说。,真正的太极拳乃是化打合一之术,只有化打不分,才能步入太极拳的上乘之门。

 

    拳者若不能发力、不会发力、发不好力,则达不到“发劲似发箭”的效果。那么,太极拳之发力到底由何而发呢?此若不明,太极真功难成。

 

    拳论中说“力由脊发”.又说“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有的说“劲起于脚,主宰于腰,灵通于背,形于手指,发于脊骨”。从前人的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各种说法中劲、力乃一不二:其次.所述发力点虽异而一。因为,无论脊或腿皆主宰于腰,太极拳若没有腰的主宰,身便散乱,任何局部之劲力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太极拳的根本大法“命意源头在腰隙”.所以说“无腰不太极”,太极拳练的就是腰,即俗所谓“别看太极柔刚劲腰中求”。在太极拳论有中云:“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也就是说太极拳的运动.“一举动周身具要轻灵,尤须贯穿”.若离开了整体的贯穿,而单纯强调某一点或局部,太极拳必将散漫失其真宗而不能做到“完整一气”.

 

    真正的太极拳发力,是一个周身协调运作的过程,并不是由身体的局部而发的,脚与大地的蹬斥力只是发力的第一作用点,并通过大地的反作用力回馈自身,使自身能量放大,加能而出。太极拳的发力.乃有其源,这个发力源就是“腰”.即所谓“依中而行,本中而运,由中而发”,太极拳其腰柔而其劲刚。因此.太极拳中也就有了“开合鼓荡主宰定”的论述。太极拳的任何流派.若离开了腰的运化,也就无所谓太极拳了。至于“其根在脚”的论述.只不过要求拳者下盘沉实而重心稳固.充分利用人与大地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使自身的力量产生最大功效而已,乃是常识无可多论:“发于腿”也就是腿的屈伸而已.凡扛过东西或搬过东西的人都会感悟到,亦不必多述。然而“力由脊发”与“牵动往来气贴背”一样,在理解上就不那么容易了。

 

    “力由脊发”的说法,并非太极拳之力真正由脊背而发的,若单纯强调力发于脊,就等于说太极拳是局部用力,这有悖太极拳整体均衡用力之则,其实,“力由脊发”.也只是前人对太极拳发力特点的一种感悟和不同角度的描述而已。那么,这种感悟由何而来呢?主要还是源于太极拳的“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虚领顶劲”的基本要领.是头领身拔、开肩虚腋、项膝坐胯、圆撑争拔的自然反映的结果。由于太极拳的手臂圆撑、身形争拔而使背部前裹,脊骨后撑而自然绷劲,这样就使后背和脊骨有了力的感觉.如手向前发力时,背部后争.腿向后蹬,身向前拥,前进中的整体争合之力就反应在了后背的脊骨上.所悟和论述。太极拳若把人的身体比做一个弹簧的话,无论是拉伸、旋拧,还是按压、推挤,其力点都会集中于弹簧的中部,并通过中部的形变而产生蓄能和释能效应,并使其做功,其功率的大小取决于受力的大小,受力越大,回弹时反作用力越大,这也就是太极拳能借力打人的奥妙所在,也就是“别看太极柔刚劲腰中求”的道理所在。当然,这只是一个比喻性的描述而非其真.因为人是活的而物是死的,太极拳赢人不仅需要借人之力,更需要自身有力,即便是柔化也是需要顺力加力的,所加之力越大其作用也越大,反之亦然。太极拳之所求.乃是用最小的能量消耗而取得最大的功效,即所谓“以巧破拙.以小力胜大力”,抑或谓之“四两拨千斤”.

 

太极拳修炼,一方面要学会借人之力,另一方面更要加强自身能量的积蓄储备,特别要强化腰胯争合反弹力的训练,这些训练,犹如加粗加密自身的“弹簧”,即拳论中所谓的“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太极拳只有做到“极坚刚”才能“无坚不摧”,太极拳只有周身如簧,才能遇力则应,发力时才能撒手便出.即“发劲似放箭”。

 

    其实,太极拳之发力,亦不过周身整合的松紧运动而已.因为人之运动是靠肌肉筋腱的松紧带动骨骼的运转而生的,松紧是人体运动的核心和枢纽,离开松紧人不可能产生任何运动,所以说,拳学无玄虚.真功本无秘,拳不过攻防,变不过虚实,用不过刚柔,练不过松紧。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太极真功松紧系.易变松紧求真谛,自然松紧自然力.发与不发在心意,一切有为都是假.无为而为乃成真!那么,太极拳真谛也就是:一松一紧一运化,一松一紧一太极,一松一紧力自出,一松一紧自无敌,不松不紧不刚柔,慢松慢紧力浑厚,瞬松瞬紧炸力崩,渐瞬松紧鬼神惊,拳者若明此中理,无师自通功必成...

 

版权所有:西安陈发科太极拳研究会® 2014 网站备案:陕ICP备2023007034号-1
地址一:西安市大明宫遗址含元殿  地址二:兴庆公园沉香亭北50米
地址三:兴庆公园北门向西50米  [网站管理入口]
24小时咨询热线:13379261074 联系人:刘老师 网址 :http://www.xiantai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