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天气预报:

当前位置首页 > 太极文化 > 我的父亲杨益臣是如何师从陈发科学太极拳的
字体大小: [返回]

我的父亲杨益臣是如何师从陈发科学太极拳的

时间:2016/1/27 19:06:38  来源:陈发科太极拳研究会  作者:刘宝欢  关注度:11267

  

  陈发科弟子--杨益臣简介图

   家父杨益臣,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生于北京,满族正黄旗人。先祖杨古利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额驸(驸马)。因军功卓著封超等公、武勋王。家父兄弟五人均从小习武。1922年考入北平电报局任报务员。从这时起跟北平电报局报务主管刘幕三吴式和杨式太极拳。刘是吴式太极拳宗师吴鉴泉的高足,吴式和杨式太极拳都练得很好,在北京很有名。家父在十几个学生中练得最好,因此刘幕三常带他到北平国术馆找馆长许禹生切磋推手。

   1928年陈发科到北京后,家父有幸成为第一批跟陈发科老师学拳的弟子之一。这批学员大多是北平电报局的员工,约二十人,如刘幕三、李鹤年(杨益臣的妹夫)、刘亮、赵仲民、罗迈敖等。此处还有跟陈照丕学拳尚未学完架子的刘子成、刘子元兄弟等几个人。陈发科老师的长子陈照旭除短期回河南老家收租子外也常年和陈老师的学生一起练拳。

    陈老师每周到刘幕三家中为学生教拳一两次。而家父则每天骑自行车到陈老师的住处中的会馆学拳,早上五点前就到了。家父素来有坚强的毅力,练功非常刻苦。他每天后半夜就起床了,一连就是二三十遍。因为震脚、院子的方砖碎了很多。时间一长、隔壁邻居就问,你们家怎么天天天不亮都劈劈柴呀!陈老师教学生非常认真、耐心,从无丝毫保守。对家父这样能持之以恒、勤学苦练的好学生,陈老师更是格外喜爱,教得也更用心。每天早上家父练拳时,陈老师坐在椅子上,边抽水烟边看,练一两遍后陈老师亲自示范,手把手改架子,讲解每一个动作招式的用法,并讲一些理论和歌诀,然后一起练习推手。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家父的拳架和推手功夫长进很快。在当时的学生中,家父和陈老师的长子陈照旭的拳架和推手功夫是最好的。他俩常一起练拳切磋,关系也最好。还有比家父晚两年开始跟陈老师学拳的洪均生拳架和推手的功夫也练得很好。在此期间家父还向陈发科老师学习了单刀、双刀、剑,枪和大杆等陈式器械,尤其爱抖大杆。白腊杆子弹性极好。家父双手握住茶杯口粗的杆子一抖,杆稍有如软面条般颤动。为了防止杆子变弯,每次练完后都把杆子垂直吊在房檐下。

     从1928年到1937年将近十年的时间里,家父与陈发科老师和其长子陈照旭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每年春节陈老师的老伴都要回河南老家过年,陈老师一个人留在北平,家父就把陈老师接到家中住一段时间。从抗战爆发到1940年夏,家父在西安电报局工作,家眷仍留在北平。每月的薪水便通过陈老师认识的会馆商人带回北平以供家用。这期间家父与陈老师之间经常有书信往来。由于战乱、有一段时间学拳的人少了,陈老师的生活较为拮据,曾给家父写信说想来西安教拳,但最终未能成行。1950年家父的学生司马国柱回河南温县老家结婚时受家父委托去陈家沟看望照旭。司马国柱请陈照旭捏拳架,走完架子陈照旭说架子不用捏了,你老师当年练得最好,走的架子和我父亲一样,他要是不对就没人对了,你就是松的不够,回去要下功夫练。

     1937年七、七事变,二十九军在卢沟桥抗击日军时,很多重要部门开始向大后方迁移。家父与刘幕三、李鹤年、刘亮、杨范五等北京电报局的员工二十几个人不愿意为日本人做事当亡国奴,也开始西迁。途径太厚时刘幕三被留下、家父和李鹤年等则西渡黄河到达西安电报局任报务员。当时西安电报局已迁到西安城南十几公里半山坡上的杜公祠。战争时期工作和生活条件都相当艰苦,但家父仍每日练拳不辍。练拳体力消耗较大,为补充营养常到小河沟里捞些小鱼小虾改善生活。到西安电报局不久,局子里的员工朱春如、何慎之,刘俊等一些人开始跟家父学拳。杜公祠近旁有个牛头寺,寺中有个二十岁上下的和尚法号仁义,河南籍,自幼习武,有些功夫,因此年轻气盛,人称“铁佛”。一日看到家父练拳,就问是什么拳,家父说是太极拳,他说这也叫拳?要和家父比试。没想到一交手就被捋了个大跟头,起来后一定要拜家父为师。家父说学拳可以,但以后不能惹事。仁义和尚跟家父学拳达八年之久。出家人了无牵挂,思想单纯,练拳十分刻苦,每天练拳二三十遍,在屋里练时一震脚房梁上的尘土都被震落,地上的砖也被震裂,和尚悟性很好,拳架和推手的功夫是这一时期最好的。

     1947年的一天家父的学生说革命公园(现西安市体育场)来了个高手,几天来推手无人能敌,并听说有人要合起来收拾他。家父说去看看,带着我和几个学生到革命公园一看原来是仁义和尚,穿着便装正和人推手。家父走到仁义背后不远处咳嗽了一声,只见仁义一个机灵,转身看到家父,立刻恭恭敬敬叫了一声师傅。家父让他赶快回去,以后不要再到西安来推手了。仁义和尚听罢向家父拱手一揖,转身离去,从此再也无消息,也算是履行了不惹事的诺言了吧!

     战争胜利后电报局迁回西安城内。家父每天早上在莲湖公园练拳教拳。当时有不少在西安颇有名气的拳师都曾慕名到莲湖公园找家父推手切磋,其中有一些人来自陈家沟和赵家镇,如陈家沟的陈子明(第十七世,练陈式小架)及其高足马真如,还有陈立之,郑西杰以及孙兰亭、白玉祥,“铁教师”(不知其姓名)等人。家父与他们推手都是持切磋拳艺和礼让的态度,每到发劲“打人”时总是点到为止,从不伤人,不伤脸面,不伤感情。这些人对家父的为人和功夫也都相当佩服,多次对家父的学生说你师傅功夫好,人也好,到底是陈发科教出来的,就是不一样。

      家父教学生十分重视人品和武德教育。每次收学生都强调练武之人首先要有好的人品和武德,叫作“先学做人,再说学拳”。他常说练拳不是为了打人的,不可自持有几分功夫就以强凌弱,惹是生非。出于对陈发科老师和陈式太极拳的深厚感情,他特别叮嘱学生不论功夫多深,遇到陈家沟的人都不可逞强,要礼让三分、虚心学习。他教的学生有几个功夫相当不错,但都为人低调,没有一个张扬好事的。

     家父一生酷爱陈式太极拳,把教拳传艺作为自己的本分,不贪图名利,从不参加各种比武活动。他教过许多学生始终坚持义务教奉,不受分文。曾有几个学生看老师教奉受艺不辞劳苦心里过意不去,再三提出春节请老师吃饭,家父推辞不过,只好同去,但吃完坚持自己掏腰包,并要求学生下不为例,此后再也没有学生请老师吃饭的事情发生了。

      家父在教拳时处处以陈发科老师为楷模,以陈老师教拳的方法教学生,满腔热忱,不辞劳苦,常反复示教,手把手纠正拳架,陪练推手,详解拳理,用法,用诲人不倦来形容毫不为过。家父性格沉稳,平时在家言语不多,但给学生教拳时则总是滔滔不绝,言传身教,倾注了大量心血,真是做到了陈发科老师怎样教他他就怎样教学生,从不保守,他换把自己珍藏多年的拳谱-陈赵丕著《陈氏太极拳 宗》上下册借给学生带回家研读,他特别要求学生在学习拳架和推手时都要多练,常用陈发科老师的至理名言“拳打千遍,不打自转”来鼓励学生要多练。他常对学生说练拳练拳就要多练,越练功夫越好,谁吃的苦多,谁就能练出好功夫。

      在西安家父教了很多人,他的原则是“来者不拒,去者不追”。不少人因为各种原因固没有继续练下去,有的失去了联系,始终坚持练拳,并且功夫相当不错的有朱春如,何慎之,汤立民,张万生,司马国柱,白悦本等人。目前仍健在的有汤立民,司马国柱,其中汤立民练拳最能吃苦,肯钻研,功夫最好教了几十个学生。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陈小旺,陈正雷等业已成名的陈家沟拳师到西安时,曾慕名到汤立民家拜访。互相观攀了拳架,交流了练拳心得经验,王西安还和汤立民推手切磋。过后王西安对为他牵线搭桥的人说这人厉害。汤立民的一个女学生闫玉莲自幼多病,面部和四肢末梢青紫,关节疼痛肿胀,常发生昏厥,拍片显示左心室扩大,诊断为“风心病”去了不少医院都说没办法,1982年开始跟着汤立民学拳,几年后以上症状均消失,拍片显示左心室正常,医生说这是奇迹。如今闫玉莲已经六十多岁,每天在西安劳动公园教太极拳,学生多是为了健身的中老年人。白悦本也教了不少学生,其学生刘宝欢曾在全国太极拳比赛中得过冠军。朱春如,何慎之,张万生也都交了不少学生。

     家父的学生都对老师怀有深厚的感情, 朱春如在抗战时期就跟家父收发报和太极拳,是我家的常客。那是学徒工收入微薄,常常后半月就没钱吃饭了,所以朱春如每到后半月就到我家蹭饭,家父就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从不嫌弃。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八十年代我在外地工作,年迈的家母由姐姐照顾,朱春如经常到我家去看望家母,直到1986年家母去世。至今想起来令人动容,日前我去看望汤立民,他已八十五岁高龄,患有脑梗塞后遗症,但说起家父教他们练拳的事便神彩飞扬,十分兴奋。说家父功夫如何了得,说家父与别人推手从来就没输过,说家父教拳如何耐心认真,他深情地说老师的我们情同父子。并且不无骄傲地说与别人推手没给老师丢过脸,张万生解放前因结核病未能参加高考。跟家父学拳后身体一天天好起来,后来考上大学。寒暑假找家父练拳,以后在外地工作,探亲回西安时也必到我家探望家父,上世纪七十年代还委托他妹张万华代为探望家母,他退休后回西安西大街义务教拳时我去拜访他,提出跟他学拳,他欣然应诺,他还说,他现练拳架高,教我时要放低架子,真挚的感情溢于言表。

     我生性好静,小时没有学拳的想法,到了十七八岁时在家父的要求下学了头套拳,过了不长时间家父因病去世。我也在没有继续坚持下去。直到退休后患了糖尿病才重新开始练拳,并坚持了下来,十年来糖尿病没有加重,也没有出现并发症,五年后找到师兄司马国柱向他请教,他非常热情,可惜不久又离开西安,司马师兄深感惋惜的对别人说,他如果不走,我把老师教我的全教给他,日前我把今天的发言稿带去请他审阅,看有无写错的地方,司马师兄看罢说文中所记老师教我们练拳的事迹就是那样,没有写错的地方,也没有虚构的。

     回首往事这大半生在工作,学习,家庭等各方面,都还如意,唯一的缺憾就是没把家父的功夫继承下来,后悔晚矣!希望广大青年太极爱好者勤学苦练,练出成就,为弘扬陈式太极拳做出应有的贡献!

最后和大家分享几个家父讲过的陈发科在北京的小故事:

    故事一:有一天陈发科和贴身伙计走到一个地方,人进人出很是热闹,便一起走了进去,上到楼上一看原来是个赌坊。就在这时楼下嘟嘟嘟想起来一阵急促的哨声,走到窗前一看不好警察来啦,不好警察抓赌!已经把楼门堵上了,陈发科来到后窗,看下面没警察一只胳膊把伙计夹在胳肢窝,噌的一下从后窗跳下。可见陈发科轻功也相当了得。

    故事二:陈发科平时则穿一件黑粗布大褂,戴一副石头眼镜,老式的硬质眼镜合放在侧面的衣兜里。有一天走在街上,看到一群人围了一圈,他便前去看热闹,这时有个小偷瞄上了他鼓鼓的衣兜,小偷刚把手伸进他的衣兜,陈发科胳膊一夹,小偷的手就别想再抽出来了,陈发科夹着小偷的手走到一处警察岗亭向警察说你看这是弄啥哩,说着胳膊一松, 小偷乘机开溜。

   故事三:听家父讲陈发科走路与常人不大一样。腰很松步子很大,一般人跟不上趟,尤其中老年人走路稍长就腰酸背痛,大家不妨试一下陈发科松腰走路的方法,看看是否可以防止腰部疲劳。

本人水平有限,对陈式太极拳来说更是门外汉,错误不当之处恳请海涵!

杨家林书

版权所有:西安陈发科太极拳研究会® 2014 网站备案:陕ICP备2023007034号-1
地址一:西安市大明宫遗址含元殿  地址二:兴庆公园沉香亭北50米
地址三:兴庆公园北门向西50米  [网站管理入口]
24小时咨询热线:13379261074 联系人:刘老师 网址 :http://www.xiantai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