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天气预报:

当前位置首页 > 太极文化 > 太极推手该如何训练
字体大小: [返回]

太极推手该如何训练

时间:2016/1/27 19:08:00  来源:陈发科太极拳研究会  作者:刘宝欢  关注度:8299

西安陈发科太极拳研究会太极推手训练

    传统太极拳的学习分为套路训练,推手训练和散手训练,今天谈谈太极推手该如何训练。

    1.太极推手是训练习者掌握太极拳实战技巧的重要阶段,是介于盘架与技击之间的一个重要阶段,其素养来源于盘架与基本功训练,必须在具备一定的太极拳基本素养之后方可习练推手,是从知劲到懂劲的必经之路。

  当今世传太极拳推手一般遵循单推手、双推手、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大大捋推手和乱插花训练程序(注:先天太极拳无此固定模式)。在形式化推手训练中,可使初学者掌握一些推手的基本训练程序及一些推手攻防转换要旨,形式化的东西使初学者有路可循,并能从中体认前人经验来验证自身所学,但这绝非太极推手的本质。推手作为对抗性的攻防技击训练,务必手法、身法、步法于攻防转换中灵活变化、不拘一格,它没有任何人为的形式化的东西。在一定的触觉应变能力及雄厚的内力保障下,才能使推手水平有质的飞跃。推手的目的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无非知劲懂劲而已。如果一味追求固定程序,拘泥于形式,为推手而推手则未免舍本逐末,习练起来也会情趣全无,毕竟推手是直接服务于技击的,切不可将健身推手及竞技推手与真正传统的技击推手混为一谈。

  2.在推手的各个阶段,最好多找一些水平比自己高的老师或拳友进行推手、接手训练,但不要计较胜负,相反应在推手中尽量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使自己的功夫更上一层楼。前贤云:不知挨打之味,如何领会打人之味。们在推手时必须进行各种条件下的针对训练,才更有利于太极拳技击水平的提高。如太极拳论所言:彼不动,我不动;彼欲动,我先动。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在太极实战中绝非越慢越好,而是快慢相间。社会上有种“练慢快用”的说法:平时练太极拳越慢越好,练是慢用时自然就快。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平时不练快,用时根本就快不起来,将难以适应对方快速的变化,只会在真实的对敌实战中落败。有些太极名家在实战中,自己的手脚尚未启动,对方的拳脚已打到他身上了,被打倒还没反应过来。所以说速度训练在传统太极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陈氏太极拳名师陈复元云:“练太极拳步骤有三层功夫:第一步,慢不宜痴呆;第二步,习而后快,快不可错乱;第三步,快后复缓。”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在实战技击中,面对风格各异的不同流派武功,一位真正的太极名师会展现出真正的技击特点。要适应对方急风暴雨、风雷电掣般的攻击,必须你快我更快,对方不可能与你慢悠悠比划玩耍。必须经过一定时期的高速度、高力度、多变化的严格训练,才能使你长期积累的各项太极素养能够淋漓尽致地发挥,从而坦然的面对各派拳家。《用武要言》云:“心如火药手似弹,灵机一动鸟弹飞;身似弓弦手似箭,弦响鸟落显神威。起手如闪电,电闪不及和眸;击敌如迅雷,雷发不及掩耳。”前辈对太极拳技击实战高速度特征的体认值得后辈深思,无论何派高妙武功,没有经过“快”的训练就很难在实战中发挥其应有的威力。

  太极拳推手训练必须遵循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原则,最忌拔苗助长,为推手而推手。为了参加推手竞技比赛,有些人没有任何太极基础,或临时学了一套拳架,就直接练推手,其本身就失去了太极拳的真正内涵。单一的推手无关拳法、无关实战,丧失了推手作为联接拳法与实战的重要纽带的存在意义。需要指出的是,推手距技击还有一定距离,推手并不等于技击,盘架为体,技击为用;有体无用弊在无变化,有用无体弊在无根本,只有体用二者有效结合,才能不失推手的意义。在盘架时知己之劲,在推手千变万化的各种情况下明自身之劲,懂他人之劲才能做到知劲懂劲,越练越精。

  3.真正的太极传统技击推手训练是没有繁琐花哨的东西的,以笔者多年来武学修练的体会而言,应着重进行喂劲与变劲的训练,才能更好的学习与提高太极拳知劲懂劲的功夫。

  何为喂劲?打个形象的比喻来说,就象母亲给婴儿喂奶一样。在太极推手中,即老师让学者切身体验太极十三式八门五步的变化,从根本上对八门五步有一种直接的体认,并使学者通过习练后初步掌握其运用之法。喂劲训练又分问劲与给劲两个过程,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我们首先来谈谈问劲。一个得到明师真传的太极拳习练者,通过太极功夫的的修炼可以了解到,学练太极拳绝不同习其他任何纯粹知识性的学问,不仅道理要明白,更需通过实作训练才能使学者真正理解掌握,绝不能单以形式上去认识它,否则永远难以步入太极之门。对于太极拳家来说,不同的外形动作其中蕴涵的劲力可能是相同的,而貌似同一的动作中的内在奥妙也会有所不同,其中微妙之处,非经亲身实战万难得知。那么在实作就要“问”老师要“劲”,要“问”出着力点、火候等关键处,要“问”出劲力的转换变化的种种特征。比如朋劲,是太极八法之首,在太极拳盘架、推手、技击中无处不在,它是一种无固定模式的一种劲力,是在周身气血上下贯通并与劲力等其它素养相互融合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实际应用中,并不象某些名家所描述的那样,仅仅是两臂圆撑。实质上对方的攻击目标绝不会只停留在手臂之上,而可能是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既以劲而言,如果用手臂把对方的劲力完全朋住,使对方的劲力无法进来,又怎么能够“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如果不住对方,对方的劲力可直接进来指向自己的重心,则己身反受对方之制。事情就是这样矛盾,完全住对方的劲力,不令其进来,不足取;完全放任对方的劲力进来,亦不足取。那么到底如何才能真正认识太极拳的劲呢?靠秘笈或名家口传是无法掌握的,只有切实的在喂劲训及实战运用中去体会。在实战训练时,学者将手按于老师手臂上或身上,马上就会体会到欲用力却无处着力的感觉,并感到重心上浮,站立不稳。在对手不同的情况下,劲的点上的变化也是相应不同的。接触点上的变化要恰倒好处,无过无不及,这些微妙的东西用语言文字是无法描述的。正如没有吃过梅子的人,无论别人如何形容,你都无法知道梅子的滋味到底如何,只有亲自品尝,才能得知其味。太极拳内在劲力的变化绝非仅靠外形动作就能明白的,必须亲自体验,反复揣摩,不断寻其根、求其本,才能得到深刻的认识。就拿劲来说,劲并非局限在某个点或某个部位上,而是在周身,周身气血鼓荡,身如气囊,无处不在,大至无外,小至无内,其中玄妙之处,难以尽述。倘若不是周身处处皆生劲,又怎能轻易引进落空?“”劲如此,对其余劲法之领会亦然。俗谚云:“名师出高徒。”其实应是“明”师出高徒。如果师父都不“明”,那学生又从何学起呢?所以习练太极拳单靠字面的理解是不行的,只有真正体验到老师的劲法并有深刻的体验后才能谈知劲,而不知劲就更谈不上懂劲了。

  我们再来谈谈给劲。对于习练太极拳多年的人来说,“人背我顺”、“人顺我背”都是使用频度较高的词汇了。那么何谓“人背我顺”,何谓“我背人顺”?如何在“人背我顺”的情况下顺势进攻?如何在“我背人顺”的情况下化背为顺,以柔克刚?这就需进行给劲的训练了。在推手训练时,老师会跟据学生功夫的深浅和对劲力的掌握程度,给学生一些适当的劲力来引导学生,使其得以入门,步入太极正轨。首先,在“人背我顺”的情况下,初步练习在问劲中所体会到的各种劲法,如,捋,挤,按,采,列,肘,靠等劲法的应用。真正的名师首先应故意给学生一些直力让其化解,逐步由直到圆,以走随劲为主。

  相对于问劲训练而言,给劲训练更进一步,是主动性的训练,习者要仔细体会自身如何随着老师的变化而变化,这一步训练在打手(推手)中较为重要,是推手入门的关键。如学生自己体会的劲法比较正确,老师则顺着学生的劲路走;如学生的劲法不正确,老师则会根据情况截化学生的动作,以帮助学生寻找不足,纠正失误。这一阶段训练对习练者来说,犹如幼儿蹒跚学步,跟老师亦步亦趋,而老师则如靶子,让学生把自己设想成敌人,为学生创练各种习练条件,创练各种情势,引领学生。在这一阶段训练中,负责任的明师会把自己重心点较为明显地给学生,以便学生更好的把握得机得势,不给对方留有机会。使学生熟悉如何在各种有利条件下,把握时机,战而胜之。接下来,在“师顺我背”的情况下,老师会引导示范学生,如何化背为顺,再对方攻击下后发先至,使对方失去着力点,陷于不利境地。在此阶段,相对学生而言,老师是周身无背势的,此时老师可配合学生做出任何学生认为是“师背我顺”的各种实搏形态,比如学生可双手抓住老师单手实施擒拿扛摔,甚至可以双手抓住老师一指实施反关节扭扳,也可采取任意手段发放老师,使学生处于比较有利的境地,而老师则在每一势或某一接触点上使学生无力可发,无点可击,通过劲力的巧妙运用,使学生能够更好的体会掌握其中技巧。在此阶段,学生需要认真体悟在引化发放时如何更好得把握时机,用最小的劲力发挥最大的效果,方能对劲力的运用有更深一层的认识。“问劲”、“给劲”在古传太极拳“打手”中是极为重要的一步,学者必须在这一深下苦功,打好基础。

  变劲是在问劲与给劲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太极推手的进一步深化训练,训练难度相应加大,对劲力的转化以及技巧的运用要求更高,变劲训练不同于问劲、给劲的训练,变劲训练的是随势走势、见势打势的功夫。如果说喂劲训练还属于守规矩的层次化话,那么变劲训练就进入破规矩的阶段了。在喂劲阶段,学生要严格遵守训练程序,在正确的指引下学习摸索掌握劲路的正确途径,舍此别无它途,而变劲则是在喂劲的基础上进行深入训练,力求达到劲力的运用自如,在任何情况下都可承接、引化对方的来势并发放对方。实战搏击不同于竞技推手,在引进落空,开发呼放的过程中,对方是运动着的人,并非草木站着不动任你击打,更不会按你的想象方式来进攻,其施发劲力,进攻方位及接触点绝非固定不变,各种人为的特定假设用法很难应用到高水平、高质量、高速度和高力度的实战技击中去。要适应瞬息万变、凶险难测的实战搏击,必须要进行与之相对应的训练,方可无虞。在盛行技击的冷兵器时代,武人面对的是打家劫舍的土匪,拳脚无眼的擂台搏命,刀枪见红的金戈对阵,可谓是全天侯无限制超级自由搏击,生死系于一线之间,若无强有力的技击功夫作后盾,太极拳是难以盛行不衰、流传至今日的。变劲训练就是就是使习者具备太极实战技击功能、适应各种搏击形势的重要手段之一。变劲训练本身并无固定模式,而要求在训练中逐步适应对方一式多变,尤其要适应对方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发起的攻势、训练在保持自身平衡的同时破坏对方的平衡。在变劲训练中,务求一种打法中包蕴不同内涵,体现在不同情况下则有多种的技击变化,做到一式多变。从劲法角度讲,劲是否暗含捋、挤、按、采、挒、肘、靠七种劲力?同样其余每种劲力是否暗含劲?在实际运用中各种力的转换并无固定程式可循,而应随机应变,顺其自然,也即前人所讲的一劲多变。诚如古人所云: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此之谓也。在变劲阶段,对劲法的训练更为精深,要求把劲法的运用形成自然本能,可在任何形式下运用自如,仍以劲为例,无论对方从上下左右前后哪个方向攻来,我均可以以劲承接、化发,无论对方采取何种劲力,我均可以劲承接来势。劲即此,余劲亦然,如此方能对太极真谛有更深层次的体悟。

  很多太极拳爱好者把竞技推手与技击混为一谈,其实不是一回事。因为一位太极拳家在实战中所面对的不可能仅仅只是本门中人,很可能是少林、武当、峨嵋等各派拳家,对方不可能“配合”你摆好拳架,慢慢推手,其攻击往往是迅速又出乎意料的,怎样才能在双方接触的一瞬间得机得势,做到我顺人背,这就须在推手中进一步进行沾手(也称接手)的训练。解决沾手、接手是太极拳技击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推手训练中重要的环节,此一层次较程序化推手难度更大了。因为在实际交手中,不可能等待双方沾手而后实施攻击,那么,如何解决在对方高速度、高密度的攻防转换中接住对方的来劲并且沾点就能感知对方的变化,做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有些爱好者习练太极拳多年且在程序化推手方面有一定水平,却始终无法与实战接轨,在实战中落败,是因为没有按照古传太极拳方法进行训练。在实战中第一接触点对胜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战中不会存在两手相接待感知到对方劲力变化后再进行攻防转换这种可能(初学者或健身推手除外),古传太极推手中接手是在双方不接触的情况下,突然攻击时如何接住对方的来力,并在接触的一瞬间感知对方的劲力的变化,同时要达到人背我顺的境地。无论如何,双方在相互击打中必须有接触点,否则就不可能击倒到对方,接触点上的变化是最直接也是变化最快的,所以,对接手这一层次太极拳习练者要潜心体悟。在变劲训练有一定基础之后,如再进行合手训练,便可进一步提高运用水平,从而达成练与用的真正协调统一。

 

 

 

版权所有:西安陈发科太极拳研究会® 2014 网站备案:陕ICP备2023007034号-1
地址一:西安市大明宫遗址含元殿  地址二:兴庆公园沉香亭北50米
地址三:兴庆公园北门向西50米  [网站管理入口]
24小时咨询热线:13379261074 联系人:刘老师 网址 :http://www.xiantai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