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人常把陈式太极拳中的大架(亦称老架)74式与83式说成是不相干的两套拳,致使许多初学者迷茫,其实这完全是不了解其中原由的误解。
陈式大架一、二路自陈长兴以来历经陈耕云,陈延熙,至其曾孙陈发科已经历时百余年,陈公发科初来北京时教的就是74式。其早期弟子:侄 陈照丕,子 陈照旭,杨益臣,洪均生等皆习此,洪均生老师在“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一书中就有记载。
陈公发科在长时间教学中逐步增加三个式子即:三换掌,退步压肘,中盘。此三式在整套拳中又重复一次就成了6式。另,背折靠与双震脚有动作而未单列成式。在63年“陈式太极拳”(沈家桢,顾留謦著)一书出版时均单列成式。原74式金刚捣锥即为收式。63版本又增加收式,因此74式就演变为83式了。
其实不管是74式还是83式都是陈公发科所传。陈公发科的中晚期弟子多习83式 如雷慕尼,李经梧,田秀臣,冯志强等老师。田秀臣老师直到1978年在北京体育大学录像时,三换掌只打了一换掌,这便反映了中期弟子在过渡中的痕迹。三换掌,退步压肘,中盘三式是陈公发科对陈式太极拳的重要贡献,是具有强烈技击内涵的经验总结。它更加丰富了陈式太极拳,把陈式太极拳推向了更高的境界。
一些人割裂历史,他们只说老架74式是陈长兴所传而不提它的传承脉络,更不提陈公发科的历史作用和从74式到83式的演变过程。数典忘祖好象已故150于年的陈长兴直接把拳传给他们似的。以此来显示其拳之古老。给自己扩大些生存空间。但是生存不能忘了祖宗。其实只有尊重历史尊重传统与前人,才能更好的规范和传播陈式太极拳。
陈照丕老师在其著的“陈式太极拳汇宗”一书的自序中写道:“余少习拳术,稍窥门径,嗣以远游经商。未得专纯研练,民十归里,复续前业。经延熙公,品三公,福生季叔指示,略有进境,愧鲜心得”。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知道照丕师主要从学于延熙公,品三公,福生季叔。但笔者认为其所学陈式大架更多的得益于福生季叔,即陈公发科。其理由如下:延熙公即陈延熙,陈公发科之父,照丕师之叔祖。洪均生老师在其回忆录中说:“我师(即陈公发科)自言。我有两兄。青年时因瘟疫流行,先后去世,我是父亲六十岁以后出生的。”
由此可知,延熙出生于1827年。其寿为81岁。应故于1908年左右。照丕师“民十归里”延熙公已故去多年了。他所从延熙公指示应为离家前的少年时期。归里之后的陈式大架当为福生季叔所教。这从“汇宗”一书中的行拳脉络中一看便知。
陈式太极源自祖先对自然的理解和领悟。陈式太极拳蕴含着人们对劳动、生活的创造和对自然境界的融合,并以此体现出陈式太极拳的意境。“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无极”是产生太极的意境。而动静与阴阳是太极拳千变万化的源宗。“静如山岳,动如江河”,则以自然的境界描绘出太极拳动静相生的意境。
习练陈式太极拳,应时刻注意体会太极拳的意境。包括体察名家意境,感受自然意境,提高自身修养意境。
一、体察名家意境。
历代太极名家,穷毕生精力,使功夫达到很高境界。他们在长期的练习过程中,以身心的体会,提炼出太极功夫的意境。对于后学者是极其宝贵的财富。“立如秤准,活似车*”“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这些意境的描绘,不仅令我们神往,也是我们习练太极功夫的准则。
陈式太极十八代宗师洪均生,品味太极的轻灵如“回风燕子,点水蜻蜓”,超逸如“流水潺缓,行云飘飘”,雍容如“沧海旭日,泰山苍松”。当代太极名家王成在练拳时形容“卷藏芥子阔,放开天地窄”,充分显现了太极的“卷之则退藏于密,放之则弥六合”的精髓。而太极则以棚劲最为神奇,王成老师在解释棚劲时则以“你发力我撑舵的劲为棚劲”,浅显易懂,言简意骇。
要想真正体察到名家的高深意境,首先要按照名家的要求,一丝不苟地勤加练习,而更为重要的是虚心求教,多与高手交流,悉心感受名家的言传身教。由此才能不断进步,进入更高境界,正所谓“一层又一层,层层妙无穷”。
二、感受自然意境。
陈式太极拳体现了自然规律和古老的哲学思想。从练习太极中感受自然意境,从自然意境中品味太极蕴含。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必须适应自然,融于自然。同样太极也必须适应自然,融于自然。把高山大川的壮伟融入太极,使太极呈现出雄浑气象;把长江大河的汹涌融入太极,则产生太极劲力滔滔不绝的意境;把蓝天白云融入太极,在习练中尽情感受太极的隽永、雍容和飘逸。历代名家辈出,而太极风格不同,甚至由陈式而逐渐演化出杨式、吴式、武式、孙式等,这就是缘于各人境遇不同,身体素质不同,对太极的理解、对自然意境的感受不同。
当然,感受自然意境,并不是练太极时强制性的意念,更绝非练习太极时所追求的幻觉。而是我们在太极拳中体现自然的气象,从心灵上得到大自然的熏陶,从技术上得到自然意境的启发,例如“起手如闪电,电闪不及合眸。袭敌如迅雷,雷发不及掩耳”,这就是自然与太极拳术的融合,“行云流水,淳朴自然”,其本身就是人们所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而太极拳源于自然,在练习中也应该感受自然,体现自然,以大自然作为太极拳的源泉,从而不断提高太极境界。
三、提高自身修养意境。
古人崇尚“行千里路,读万卷书”走遍千山万水,感受山河壮丽;踏遍大江南北,体察风物人情。“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都是历练,这都是人生的修为。同样太极功夫也讲究千锤百炼。古人常说“拳打万遍,其义自现”,要想达到极高的境界,一流的水平,必须历经艰苦,长练不懈。而太极拳博大精深,蕴含着中国千年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人文武双修的智慧的体现。所以太极拳不仅仅是“武练”还有“文练”,文以养性,武以修身。太极作为一种功夫,更体现为一种境界。提高自身修养意境,是练好太极功夫的必要条件。如何提高自身修养,我想主要应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读史读经,以明神髓。多读一些经史子集、历史书籍、我国古代哲学专著、文学经典作品,深入领会古代儒家、法家,尤其是道家思想。中国古人独创阴、阳概念,《黄帝内经》对阴、阳宇宙理论有系统的描述。《易经》阐释阴、阳的相正相反,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相互转化。道家从“水”的意境中悟出哲理。老子说“上善若水,居善地,心善渊,事善能,动善时。居善地者得机得势,心善渊者敛气敛神,事善能者随转随接,动善时者不后不先”。这些古代的哲学思想有助于我们深入探究太极神髓。
(二)是了解有关医学科学知识,以解其理。太极拳的技术原理符合生理规律,符合医学原理,符合物理学原理。太极是科学不是迷信。只有掌握了有关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才能提高技术水平,练习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是注重品德修为,以养正气。历代太极名家都把品德修为放在首要位置。养浩然正气,立爱国民族大义,敬老爱幼,扶危济困,为后人所敬仰。太极拳如今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在世界各地广为传播。作为太极爱好者,我们不仅要继承太极功夫,而且要继承太极名家的品德风范;不仅要发扬太极功夫,更要传播民族精神,向世人展示优秀的民族素质。把习练太极作为陶冶性情、立身、立品、立德的途径。
(四)是勤学苦练,提高境界。太极也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勤学苦练是提高境界的必由之路,在经历了强身健体、充沛精力的阶段之后,渐至圆转如意,从容不迫,挥洒自如的境界。太极的精妙之处,也正是在勤学苦练中得以体味,一层深一层,练习日久,自然感觉神舒体静,飘然若仙,荡涤心胸,怡然自得。在勤学苦练中,我们可以领略太极的自然意境,可以感受太极本身的奥妙精髓。
版权所有:西安陈发科太极拳研究会® 2014 网站备案:陕ICP备2023007034号-1
地址一:兴庆公园沉香亭北50米 地址二:兴庆公园北门向西50米
地址三:西安市大明宫玄武门 [网站管理入口]
地址四:西安市永宁门外20米
24小时咨询热线:13379261074 联系人:刘老师 网址 :http://www.xiantaiji.com